有去過台北買電腦的,
應該不會遺漏掉光華商場這個地方,
狹小的房子裡卻擠進了一大群的店家,
前一陣子為了搬遷的事情,
吵的沸沸揚揚的,
不過終究難逃拆遷的命運。
下列文字轉載自「遠見雜誌電子報」
光華商場最後一「頁」

作者:江逸之 攝影:黃菁慧

承載了台北人三十多年情感與特殊文化,光華橋與光華商場,即將於明年的1月29日,正式拆除,走入歷史。

1973年10月,台北市政府利用光華橋下的剩餘空間,闢建出五百坪大的光華商場。同時,市政府為了執行牯嶺街一帶的都市更新計畫,將原本當地群聚的舊書攤全數遷移至光華商場,一些古董商看上光華商場的低廉租金,也跟著進駐這塊新天地。

「李敖與胡茵夢,在交往時就常常到光華商場來尋寶,」牯嶺街舊書攤第二代、已連任三屆的光華商場自治會會長柯瑞泰回憶說,早年許多文人雅士,都有蒐集舊書的嗜好,在全台舊書主要集散地由牯嶺街撤離後,他們也都跟著轉進光華商場找書。

因此,光華商場當時的消費群,大半都是長一輩的讀書人,人氣不及現在旺盛。

1980年代中期,台灣資訊產業進入萌芽階段,光華商場的交通樞紐位置,吸引了不少電子零件商在此開賣。人潮開始匯聚,周遭的新光華商場、現代生活廣場、三普古董商場、國際電子廣場先後開業,光華商圈迅速擴大成形,並與西門町前的中華商場,並稱台北兩大東西商圈。

到了1990年代,隨著台灣電腦產業蓬勃起飛,光華商場全面引爆了資訊通路廠商的群聚效應。

不僅光華商場內部湧進大批販賣電腦零組件、光碟片的攤商,大幅壓縮舊書、古董業者的生存空間,甚至連八德路一帶店面,也全都被組裝電腦業者攻占。

傷感的是 「台北秋葉原」徒為口號

「很多科技業上市上櫃公司,都是從光華商場發跡的,」一名老攤商說,包括曾經輝煌一時的郭家電子、主機板大廠捷波資訊、滑鼠製造商大騰與昆盈,都是從光華商場的小賣店起家,至於生產石英元件的重量級業者台灣晶技,前身則是光華商場赫赫有名、最盛時曾擁有七家店面的良興電子。

1998年,陳水扁總統於競選台北市長連任時,在競選白皮書中首度喊出「台北秋葉原」口號,企圖打造光華商圈,能與日本東京著名的電子城秋葉原一較高下,成為國際知名的「資訊特區」。

雖然陳水扁後來落選,但接任的馬英九市長繼續執行這個都市更新議題,與中央進行協商後,先後變更了市民大道與八德路一帶的土地地目,包括希望廣場、空軍新生社與金山南路上的拖吊場,未來都將建起多棟資訊商辦大樓與賣場,要圓秋葉原美夢。

事實上,在台北市鐵道地下化計畫完成、橫亙東西的市民大道竣工後,包括中山北路上的復興橋、敦化北路上的復旦橋,都逃不過消失命運。台北市工務局長陳威仁曾經多次在議會質詢時強調,光華橋耐震力不足,加上鏽蝕嚴重,是台北鬧區的潛在危機。

今年3月,市府宣稱將在明年春節逕行拆除光華商場,在尚未完全確定安置地點的情形下,馬英九「先安置後拆遷」的選舉支票跳票,導致5月27日,一百九十六家光華商場攤商首次走上街頭;在台北市議會前激烈抗爭,並奉上五萬多人的緩拆連署書,要求馬英九尊重民意。

「光華商場已經是台北人生活的一部分,平常更有許多國外客人來此觀光朝聖,來這的消費者不只貪價格便宜,是已經愛上這裡的特殊文化,」著有《半世紀舊書回味——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》的作家李志銘認為,不論是中華商場、建成圓環,都是台北舊時代的縮影,「到光華商場買東西」這樣的簡單行為,也隱含不少文化因素。

難忘的是 混雜、衝突,新舊文化並存

李志銘指出,多元並存的光華商圈,最突出的特徵是「混雜性」,「這裡有古董、舊書、資訊產品、色情光碟,還有玉市,甚至連流動攤販與賣大補帖、色情光碟的黑道小弟,都是文化表徵,在台灣找不到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商業地帶。」

其次,李志銘強調,「衝突性」也很明顯。資訊業擠壓舊書、古董業的生存空間,使得他們從最初的一百五十攤,減縮到現在的二十六攤;資訊業者彼此之間的價格競爭更是激烈,賣一台電腦的利潤不到1000元,一台印表機甚至只能賺個100元,「更讓攤商、警察共同頭痛的是,打游擊的黑道小弟像蒼蠅一樣趕也趕不走,為了搶地盤,不同幫派間常會發生槍擊案件。」

「沒看到賣大補帖的,心中反倒會有若有所失的感覺,」一名六年級中段班的電腦玩家,一個月起碼會到光華商場報到兩、三次,十幾年來都是如此。他認為光華商場裡頭,窄小的賣店、人擠人的通道、流里流氣的金髮黑道小弟,甚至是難聞的汗臭與尿騷味,都是長久聚積的獨有文化。

喜歡這種特殊的調調,愛逛光華商場的企業家們,也不在少數。

愛逛的名人企業家不少

自認是科技狂的台泥董事長辜成允,身上的PDA、MP3新品,歷年都是在光華商場購置;五年級末段班的長榮航空總經理張國煒,組裝電腦功力更是一把罩,他在接任長榮總座前,常接受同事委託,一個人騎著摩托車到光華商場選購零組件,買回家後再細心慢慢拼裝。

一名產業分析師則認為,全球PC市場占有率連年稱霸的戴爾電腦(DELL),進軍台灣卻碰到了釘子,原因就是從光華商場發散出來的組裝消費習慣,已經根植台灣電腦玩家心中。

至於遊戲產業的「南、北霸天」,智冠董事長王俊博與大宇董事長李永進,更是時常到光華商場進行「田野調查」,第一線實地體會重度玩家(hard-core user)的喜好,規劃下一波新遊戲的市場賣點。

「台北又少了一個好玩的地方,」六年三班、愛玩PS2與X-box成癡的中華銀行消費金融部首席協理王令僑表示,為了找到好玩遊戲,他跟小賣店老闆成了好朋友,只要有最新上市的日本遊戲,都會先幫他留下。

滿足各種消費需求

王令僑笑著說,光華商場是一個洋溢年輕氣息的地方,只要是有赤子之心的人,都會喜歡來這裡買東西。

從小在光華商場長大的柯瑞泰呼應這個論點,「光華商場現在賣的東西都是年輕人喜歡的,幾家老字號唱片行、體育用品社,屹立不搖長達二十多年,甚至包括色情書刊、光碟,也是明顯例子。」

「光華商場的拆遷問題如果沒處理好,台灣人恐怕會亡國滅種,」五年八班的民進黨青年部主任曾文生,則是在跟年輕黨工討論社會議題時,半開玩笑地說,「幾個世代的年輕學生,都是在光華商場買色情光碟,才瞭解『做人』的道理,影片裡有動作、有姿勢,比國中健康教育課本第十四章教得仔細。」

柯瑞泰認為,每一個喜歡來光華商場消費的人,都能夠滿足,心中最需要被填滿的那一個面向。

酷愛收藏舊書的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回憶說,他到了每一個地方,總會習慣似地尋找舊書店;不論是在台南當兵,或是到紐約攻讀學位時,都有美好的買書記憶。回台任教、有了薪水後,在光華商場買舊書,更是「肆無忌憚」。

三十年風情難再現

李永進則說自己從小就是個電器迷,很愛拆東西,小到手錶,大到電視,都曾拆來研究,青少年時也常在光華商場流連,總是要買到最先進的好玩東西。他回憶說,在光華商場逛久了,也開始跟朋友玩剛萌芽的單機遊戲,更在一次偶然機會中,與同好一起翻譯歐美遊戲攻略,成了創業契機。

不過話說回來,面對迫在眉睫的拆遷問題,舊書商們害怕,未來新成形的資訊商圈,將不容舊書業者繼續存活。電腦廠商則擔心,一年半的空窗期,可能會把三十年來累積的消費文化,毀於一旦,就算建幾家光鮮亮麗的新資訊賣場,還是喚不回光華商場的特殊「風情」,與台北火車站前的NOVA、KMall等賣場相比,更少了差異化。

「面對不確定的未來,每個人的心裡都多了幾分忐忑,」長期為攤商發聲的柯瑞泰,面露無奈,一個字一個字,慢慢地說出大家的心裡話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